法國中央地區當代藝術基金會建築收藏展

2008/6/14 - 2008/8/24

    本展囊括了法國中央地區當代藝術基金會最具代表性的素描與模型,展出250餘件作品,向世人介紹一九五○年代至今,建築與城市在實驗發展上的脈絡概要。

    作品共分13個主題:「網絡城市 Network City」、「移動城市 Mobile City」」、「汽泡城市 Bubble City」、「傾斜城市 The Oblique City」、「巨型建築 Megastructures」、「幾何城市Geometric City」、「未來式城市 Futuristic City」、「建築機器 Machine Architecture」、「解構 Deconstruction」、「互動建築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非標準建築 Non-Standard Architecture」、「1990-2008」、「藝術家 Artists」

    六○年代,歐洲興起了「激進建築」的運動,旨在透過理念與藝術創作,超越建築原有的尺度與規範。這些建築激進派包括「建築電訊」、「超級工 作室」、「豪斯陸克團體」與「建築伸縮派」,他們所進行的案件,小到私人住宅,大至都市計畫;建築在此已不僅是單純的建物,而是一個持續變動重組的環境, 呼應時代的脈動。
 
    藉由紀德博的「心理地理學指南」(1957)與「建築電訊」的「即時城市」(1969),本展以「移動」的觀點揭開序幕,呈現一個無常、遊牧的烏托邦城市,隨著不斷的往來與迭起的事件,向前推進。

    自五○與六○年代起,歐洲建築界開始探索「移動」的各種可能;在「移動城市」的主題中,根據艙房的模組、增生、集結性,啟發新的空間定義。首先響應 的是艾歐尼爾.尚恩的塑膠屋,接著是巴斯卡.豪澤曼、尚內亞克與安提.羅維格,他們用單獨的艙房元件彼此組合,形成一個持續改組的都市聚落。

    而像「氣泡城市」這類無地基的有機模組建築,則以「氣泡」作為主要特徵。其中,大衛‧喬治‧艾默力希從形態學切入,在可充氣式的建築發展演進裡,研 究結構的張力;同一時期,「氣體」建築在歐洲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例如奧地利的「藍天組」、法國的烏托邦團、英國的亞瑟.。然而,所謂的「移動」,同樣也 適用在居住者的身上,因此「建築原理」(克勞德.巴宏與保羅.維希,1963-1968)主張一種動態的建築,在「傾斜的都市」裡,藉由斜面與坡道打造一 個可以提高「居民流量」的系統。

    早在1958年,為了因應現代都會主義所興生的危機,尤納.弗萊德曼設計了一座「空中城市」,高高棲踞在支架上,居處以三度空間的立體結構,拓生為 數層。此外,六○與七○年代亦是「巨構建築」蓬勃發展之際,這類建築可以無限擴展,依循模組原則,運用開放的架構自由安排(例如:胡特與多明尼克雙人 組)。這些作品運用系統形式 - 例如都市格狀結構 - 來找尋一種人人平等的空間組織;此種理想適為當時的社會風氣,在尚.雷諾帝或芮妮.蓋爾胡斯特兩人結構繁複的「幾何城市」裡,我們可以窺見一二。

    八○與九○年代,由於「解構」概念的出現,提升了建築的功能,在法國哲學家德希達的影響下,一些美國與歐洲的建築師,像是庫哈思、彼得.艾森曼、莎 哈.哈蒂、屈米和丹尼爾.李伯斯金,均強調設計的理論與概念層面。經此解放之後,建築師們紛紛再次運用「事件」的觀念,以及形式與時間上的「斷裂」,進行 一種語言的探索。

    解構之後,我們將眼光放在數位工具帶來的各種可能。新一代的建築崛起於九○年代末期,造就出「智慧型」建築,既互動(以NOX、荷蘭的ONL為代表),又能自元素的動勢與張力中,生成形式(以Asymptot, KOL/MAC LLC為代表)。多 虧今日的電腦繪圖技術與迅捷的模型製作機器,才能產生新的設計與製作程序。源自工程、生物、基因領域的複雜拓樸空間,正在改寫建築,將其轉化為一種動態的 形式,讓建築不僅存於物質現實與可能潛力之間,鼓勵使用對象的彼此互動,更能考量到所有不同的環境、生態與微氣候因素。




    上面當然是從官網複製貼上的,讓懶的點去官網看的人可以大概的了解這個展是在說些什麼,接下來才是我自己看完的心得。

    我看到了天馬行空的概念是如何被落實到這不能在實際的平面圖上,也許一時興起捏塑的模型訴說了所想要表達的全部(由此可知表現法是很重要的),我看到的是不論多麼有趣新奇的點子背後還是要有著深厚的實力和其他知識的堆砌才得以攀爬上眾所矚目的頂峰,我不只看到了當時震撼社會的觀念,也看到了如畫般美麗的圖面表達。

    本展按照概念發展時間的順序推演出一序列不同的思想,站在現在2008年這個時間點來審視,有些已經付諸實現,有些現在看來還是那樣的新鮮有趣,彷彿是早上的報紙才剛發表過,而有些就算是現在看起來還是覺得相當難以達成甚至是不太可能。看似不可能的概念也有他存在的價值,人們就是追求那飄邈難以掌握的夢想,才一步一腳印的走到今天這般田地,創造了現在的文化與科技,姑且不論其負面影響,至少大部分的夢想都是照著人們的思緒循規蹈矩的落實而出現了。

    所以我喜歡Archigram,他們的Instant City,那是多麼新穎的概念啊!強調著隨插即用(?),走到哪蓋到哪,功能強化的裝置總成,最後形成一座看似四處飄移不定,但實際上把所到之處都給殖民為它的領地的物件出現了。

    互動建築,在現在這強調多元關係流通統合的時代,好像不做些什麼反應就會落伍似的,順理成章的出現了互動的概念。展場的大模型讓我想起了小又的CUBE,一切的架構,型隨機能赤裸的呈現,也許不是小又一開始想見他的作品可能被別人賦予的涵義吧!

    其實算是很有調理的一個展覽,可以迅速的吸收當代建築思潮的演變精華,以及蘊含其中許多換了形式若隱若現的,始終屬於建築的那堅固的信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per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